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阳明的职业规划理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王阳明的职业规划理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教育方面有什么主张和贡献?具体说说?
王阳明是明代浙江余姚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哲学家。是心学的集大乘者,心学是陆九渊开创,与朱熹理学针锋相对!个人认为,心学和理学是一体两面,具有统一的可能性。本身并无本质冲突。
王阳明在教育方面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其中知行合一的里面被后世所推崇,教育家陶行知就创立晓庄学院推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其次,王阳明还推行因人施教的理念,强调针对不同个体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再次,王阳明肯定老师的作用,也认为学生应该学会思考,在听取老师教导后,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认识。王阳明的这些思想,是一种务实的全面的教育思想。与孔子:孟子和朱子共称为儒家孔孟朱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是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明王朝由胜转衰的转变期,同时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同时融入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思想。阳明先生的心学思
想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
阳明先生一生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尤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不仅开设传统的“读书”课开启学生的心智。他还提倡在教育教学方面增设加“歌、诗、礼、德”等方面的内容。类似于今天“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阳明先生在数百年前就强调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音律中学到知识,这样既有利于调节学生情感的作用,还能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特别注重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每天清晨都要亲自检查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合规。
阳明先生认为“乐、嬉、游”是心之
本体,教育教学既要引发学生深厚的兴趣,还要顺应学生情趣爱好之规律,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良好效果。这是当时许多想通过科举考试体制望子成龙的家长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时下的中国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们老早就给孩子小小的肩头压上了千斤重担,一个个争着给自己的小孩报上许多课外辅导班或所谓的兴趣爱好班。校内校外的老师们给孩子们布置了大量的课外作业,有的孩子每天晚上不到十二点都不能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有的孩子一周七天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额外的负担让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孩子们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其实嬉戏玩乐原本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谁也无权剥夺孩子们玩乐的权利。家长应当正确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老师们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寓教于乐,努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主要功绩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林公史迹】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恳请客官点个【关注】再走。
王阳明对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
对儒学中的心学加以继承跟弘扬。从明朝中晚期至今都有一定的影响,对除中国之外的东南亚国家影响极其深远,尤其是日本。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知行合一,致良知,求是。
王阳明其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在王阳明之前文能指点江山,武能平天下的寥寥无几。后人更看中的是阳明心学,在当代更多的人喜欢学习、研究阳明心学。而阳明心学是最容易让人达到圣人境界。
人的善与恶是由人心决定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这不就是由我们的内心决定的么。人内心的善恶都是由自己决定的。王阳明认为我们的心本应该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这样人的思想境界才能大成。作为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直在学习。生活技能、文化知识、专业技术、为人处世等等。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就是在修心。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自己的心去行动。
与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截然不同
只要格物致知能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