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职业规划书就业压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职业规划书就业压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
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与自已的专业无关!一方面与大学生所接触的周围环境有关,如周围的环境没有适合大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则大学生学的专业是一种不是实用的知识得不到实际运用!
大学生其实并不能代表什么,他们只是学习到一些专业理论。这学到的理论要经过社会实线,然而找对口专业实践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在实践中能否结合理论验证加以改进运用是关键!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专业和现实脱节,学不以致用。特别是中国人好本科,不喜欢专科。本科侧重于研究,动手能力的培养及专业技能不如专科好,社会需求没有那么多。另一方面,机缘吧。决定毕业生选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薪酬、住房、婚恋、发展环境等等都对专业与岗位的驳接产生重大影响。总体上看,专业与岗位的错位是对教育***的浪费,但是对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创造力却不见得没有益处,专业知识素养跨界融合产生的创新经常带来科技的巨大进步。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他是外语专业毕业生,而他却推动了电商巨大进步!
这个现象的形成有很多因素,我总结有以下几个原因,分别是大学生原生家庭教育成长、大学教育体制、个人志趣和发展、职业规划与政策导向来阐述。
教育体制大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1958年,***中央***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指示》,但受“左倾”思想干扰,存在急躁冒进现象。
1967年,因为***,全国大学停止招生。
1***8年恢复高考制度。
1985年,颁布《***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此举利弊大家可以看到,很多高校教学质量开始下滑,基础设施和生源素质也很难保障,3-4流大学生高校生活糜烂,不学无术,导致有些大专、二本教育本来应该也很好的同学学习***被摊薄,毕业后又无法从学识上去突出优势,因为同样拿着一个学校的毕业证,大家都没有工作经验,很容易劣币驱逐良币,举个例子,大专生的分数差距很大,同样一个大专学校,有300多分的同学,也有500多分的同学,折就意味着,生源开始混乱,在重点院校掐尖后,很多其他3-4流毕业的同学如同被时代遗弃,出社会后起点低,找不到工作,只能先找就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按纵向划分,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按横向划分可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首先感谢邀请!我认为现在专业很多,并且每年的毕业生也很多,所以劳动力就会有大量的剩余,毕竟工作岗位只有那么多,消化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但是有的岗位缺少相关人才,因此大量的毕业生就涌入了自己不对口的工作中,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经验积累自己的经验,因此就会有很多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不选择对口的专业的工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