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工匠精神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工匠精神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将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在讲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一词是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络热播后推崇开的。
以前很多人认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读习总书记报告后,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字面,工匠精神一词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而延伸到我们的工作中,指我们工作态度的严谨,更耐心、专注并坚持,更专业、敬业的一种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谋取生活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在一个”追求自我享受”年代。部分人没有找准自己工作的价值,出现了一大批不追求工作质量,而只管工程完成,而在此过程中未体现自我的价值、偏离了人生导向,以至出现一批的优秀人才走向了贪图之路。
工匠精神六种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
现在为什么岗位工人越来越缺少工匠精神?
因为一线工人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不高,工资与学历挂钩,工作了几十年的高级技师工资还不如科室里新招的大学生底薪高,普通工人刚进厂工资更低,培养一个高级技工起码需要三年,在当前环境下生活压力巨大很少有人愿意花三五年静下心去学技术,而企业都想用现成的工人,往往会从其它企业去挖墙脚,一来二去也就只有少数国企会花时间精力资金去培养技术工。
技术工人在企业的待遇、地位低,缺乏劳动获得感及荣誉感、个人尊严感、社会认同感,是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一些技工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与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其“低人一等”的地位并无多大改变。无论技术多高的工人,都得受哪怕职位最低的干部管理,只要带“工人”二字,就没有发言权,岗位可被随意安排,任务可被随意增减……
社会的大环境对人们的就业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几何时,在我国,“劳动者最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仅是响亮的口号,也外化于相关制度、内化于人们的行为中。爱岗敬业的掏粪工时传祥、售货员张秉贵、铁人王进喜、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是众人瞩目、景仰、学习的榜样。那时工厂的八级技工,是企业的“牛人”、众人眼中的能人,其经济、社会地位之高,足以证明“劳动光荣”绝非虚言。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变,权力与金钱成了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人们视能赚大钱、能飞黄腾达者为“能人”“成功人士”,这些人也往往是社会名人,为社***推崇,而那些默默耕耘、诚实劳动的匠人以及身怀绝技、身手不凡的技工、“土专家”则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为人所不屑。在一线劳动似乎已成为“不光彩”“没出息”的代名词,年轻人进入工厂找对象都困难,企业工人中稍微有点出息的或者说最好的出路似乎只有进入管理层。已持续多年、困扰企业多年的“技工荒”,不能不说与这种社会现实有关。
不能跟国外比国情不同。主要是这个社会改变了这一切,作为底层的劳动者拿着微薄的薪水,要应对高昂的房价,高昂的医药费,高昂的学费。
而有部分人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这就造成了社会的很大不公,前富带后富转眼前富已跑路。
浮躁的社会很难有坚守和安分的职业者,工匠精神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要想做到这些,已然需要创新和发展与坚持并重,杜绝浮躁的名声与表面文章,靠过硬的技术和高操的情怀体现工匠精神,与其是大环境和上层政策的制定对全社会的氛围形成至关重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工匠精神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工匠精神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